關於時間架構,轉錄包寧傑帶狀操作法書中第三章:

投資人對於時間架構的解釋或許截然不同,但還是依照短期、中期與長期的分類來組織投資工作。不論時間架構的實際內涵如何變化,根本概念還是相同。

時間架構的可能組合:

長期

中期

短期

小時

小時

10分鐘

小時

10分鐘

跳動檔

(1)長期,指你進行背景分析所考慮的時間架構。代表一種大環境,在這種環境下決定投資計畫的整體展望與基本方向。如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相關數據、資金流動、證券價值評估資料…等屬於重要考量因素。較近期如股價的200天移動均線發展方向與殖利率曲線斜率。

(2)中期,指證券分析所考慮的時間架構。也是選股策略與類股輪動所採用的時間架構。

(3)短期,指實際執行交易所考慮的時間架構。如短期技術指標、價格型態、價格波動率的變動…等決定進場時所考慮的訊號。

 

對於投資人來說重點為釐清每種時間架構的工作範圍。交易部位建立後,焦點應移回中期時間架構的相關工具上,這也是管理交易部位應使用的工具,唯有當中期工具與指標顯示你應該結束交易部位---獲利了結或認賠出場時才重新啟用短期工具來執行既定決策。

時間架構與工作間的組合搭配常模糊不清,使得投資更顯得困難。這會造成決策程序的困擾,清明的思緒也會受到遮蔽。最關鍵的決策時刻,我們總會受到最強烈的誘惑,慫恿放棄紀律規範,採用一些不該運用的工具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peculater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